400-848-8001

促进态度转变 增强教育实效

2020-07-08 15:48:39
来源:解放军报
TAGS: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并非一成不变,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会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彼此都会有态度展现,双方的态度也会相互影响进而引发态度转变。研究发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态度转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

促进教育对象态度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思想观念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与其态度改变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没有态度改变就没有思想观念及具体看法的改变。教育他人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创造适当情境,使教育对象改变态度的过程;对象态度不改变,即使信息再真实、论据再充分、阐述再严谨,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教育对象态度对立或排斥的状态下,即使教育者讲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以促使教育对象态度转变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思想境界水到渠成的提升。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事先了解掌握教育对象态度状况,找出支撑其态度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及时跟进做好相关教育引导,以促使教育对象态度向好转变,从而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有效促进“态度免疫”,教育效果才能不断巩固增强。教育对象态度向好转变后,如何巩固、深化教育效果,是教育者经常遇到的难题。现实中,要真正巩固教育效果,就要能够使教育对象不受那些可能导致其思想转变的新情况新变化影响,一如既往地保持相对稳定的思想状态。对此,“态度免疫”理论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希望像通过接种和注射疫苗来使人们抵御病毒侵害一样,来减少外界对人们态度、观点的影响。在其看来,实现“态度免疫”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被称为“支持预防”,类似增加营养和进行锻炼使肌体更加强健,即对其持有的意见给予有力支持和鼓励,使其原有态度、观点得到加强;另一种被称为“接种预防”,如同接种少量病毒使其肌体产生抗体一样,通过其反论的建立达到加强原有态度、观点的目的。实验比较发现,经过“接种预防”的态度、观点最不易改变。“态度免疫”理论启示我们,教育实践中,既要积极开展“支持预防”,也要有意识地进行“接种预防”,即教育在传达正面信息同时,应将未来可能遇到的反面信息提前呈现给教育对象,告诫他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或者教育过程中主动抛出针锋相对的观点,让教育对象主动加以批驳、辨析,使其在观点碰撞中确立正确认知和态度。

教育者端正态度,教育对象才能真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建立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灵互通、情感交融的基础之上,其中,教育者的态度至关重要。教育者态度端正,传递的教育信息才有力量,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纳。现实中,有的教育者见事不见人,仅把教育对象当成了被动施教者;还有的不是从真关心、真爱护教育对象出发,而是抱着怕出事、哄着来的心态,搞一些庸俗的迎合,等等。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对教育对象的根本态度不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教育者必须端正根本态度,始终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官兵,始终带着深厚感情搞教育,坚持用真情感染人,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产生态度共振、情感共鸣,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官兵心坎上。

(作者单位:空军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