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观临!
- Hi~欢迎来到红师教育_孔雀蓝招聘考试_2026军队文职报名_部队招考
【考点解析】
一、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文职人员考试里主体和客题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二)认识的特征
1. 主动性:任何认识活动的发生,都是主体主动地反作用于客体的结果
2. 目的性:人的认识活动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主体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主体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预定的目标,收取和放弃信息
3. 创造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描述或机械地复制,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反映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2)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也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的改造客体
(2)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就是认识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文职人员考试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文职人员考试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4.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逻辑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
(2)非逻辑的方法:想象、直觉、灵感等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四、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的含义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的含义
(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待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两者是相互联接、相互包含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3)承认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4)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离开时间、地点与条件谈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三)真理和谬误
1. 在认识过程中谬误是难免的,因为:
第一,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是受着历史条件的局限的
第二,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2.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之外,其对立是相对的,二者的对立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即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1)真理向谬误转化: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谬误向真理转化:超出一定范围或区间的谬误回归范围就会变成真理;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职人员考试里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1.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2. 价值及其特性
(1)定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特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文职人员考试考点的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3.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2)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五)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类型往年真题】
2014 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给非洲人民造成极大伤害。但经研究发现,该病毒煮沸5 分钟或者阳光照射都能被消灭,这表明( )。
A.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 时间就能抚平一切,绝不用奋斗
C. 人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D. 社会实践是无国别的
【红师教育解析】 本题答案为A。题干强调“但”后面的部分,是说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埃博拉病毒是可以消灭的,所以选A,没有不被认识,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B 选项说法错误。C 选项说法错误,认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 选项材料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