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人说,上有旅团下有连,营这一级最轻闲。然而,在信息化战争时代,这句话已经是老皇历了。春末夏初,从闽南大地到太行腹地,从塞北草原到东海之滨,重型合成营雷霆出击、轻型合成营迅疾穿插、山地合成营动若风发、两栖合成营战风斗浪、空中突击合成营凌厉攻防……我军练兵场上各类新型合成营频频亮相、身手不凡。
一管窥全豹,滴水见太阳。将这一个个散落在军营的新闻串联起来,放到我军合成营建设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上来审视,不难发现其中蕴藏和传递出的重大变化:经过几年探索研练,合成营这一我军联合作战基本作战单元,形神正不断耦合融聚,逐步合成一体。
春秋时期司马穰苴所著《司马法》中就提出:“凡胜,三军一人,胜。”明代戚继光也曾讲:“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在古代和近代的战争中,受制于所处时代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状况,战争只能在平面展开,甚至只能在陆地展开,但探索参战力量“合”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古代的阵战战术、近代的散兵线战术,就是合力制胜思想在战场上的体现。
回溯我军历史,1979年8月,某部依托一个建制步兵营,一个坦克连,一个榴炮连,一个无后坐力炮连,一个高射机枪连,一个工兵排,一个通信排,一个防化班,一个喷火班以及相应后勤分队,组建起我军历史上首支合成营,首开我军诸兵种合成作战训练先河。当初,那个试训的合成营仅包含几个传统的兵种、专业分队。如今,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陆航、电子对抗、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力量都可为合成营所调配。特别是在信息化战场,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的营级规模行动将大放异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合成营建设提高整体作战能力,以适应未来作战“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行动”的发展要求。
合成营重在合成,也难在合成。合得起来就是“最强大脑”“三头六臂”,合不起来,还是一盘散沙。新编制体制下的合成营,实现了力量结构、人员编成、装备编配、要素编组的重塑与跨越,兵种多、装备繁杂、作战样式更新、任务更加多样化。但合成营不是简单的兵种排列组合,而是将诸兵种要素高效掌控、融合运用形成的新型作战力量。如果还停留在旧思维、旧模式上,合成营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反而会因为“家当”多反应慢,掣肘战斗力的提升。当前,面貌一新的合成营,让很多合成营指挥员喜忧参半:喜的是,与兵种营相比,合成营编制增设了营参谋,建起了“中军帐”,配齐了各兵种分队;忧的是,合成营装备兵种组成杂、力量合成难度大、独立遂行任务多,实现从编制合成到战斗力合成,绝不会一蹴而就。
编制合成是基础,战斗力合成才是最终目标。合成营要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目标,既要在“形”上实现合编,更要在“神”上形成合心。近年来,部队在开展合成营训练方面动脑筋、谋突破,收获不小,但合成的深度和广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相互间的陌生感、距离感还没完全消除,兵种“缝隙”还未完全弥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还是少了些。这就好比优秀拳击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之所以能把人体机能发挥到极限,关键在于长期的科学训练强壮了骨骼,去除了多余的赘肉与脂肪,实现了浑身上下每个部位的密切协同。同样道理,合成营要想叱咤疆场所向披靡,也需让“浑身上下每个部位”都融为一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信息化条件下的合成营建设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坐等等不来合成营的战斗力,必须顺应现代军事发展趋势,对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让问题成为难题。各级要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态度,细化训练标准,创新训练方法,一招一式、一步一动提升联合素养和联战能力;以严于实战、高于实战的要求,着眼生成合成化指挥与行动能力,针对性设置任务行动课题,提高初级合成能力;按照体系作战要求,将各类新型合成营模块化嵌入陆军作战体系,充分发挥其小型化、多能化、精干化、模块化等诸多优势,真正让各作战单元和要素发挥出体系效能。
没有形神之“合”,难有战场之“成”。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实现从“一指禅”到攥指成拳,从“垒积木”到血融脉通,完成战斗力生成由“加法”到“乘法”的升级转换,才能使各兵种分队形联神聚、融为一体,发挥1+1>2的体系作战效果,才能在未来战场发挥出真正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