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护理学考点一: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概念
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以自发性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生存时间缩短和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形成,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为特征。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成人ITP的以育龄妇女居多。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可能与感染、免疫因素、脾的作用、遗传及雌激素等因素有关。
考点二:临床表现
一、起病情况、好发人群
急性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大多在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多见。慢性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隐袭。
二、出血症状:
急性型:皮肤,鼻,口腔粘膜(瘀点、瘀斑、紫癜、血疱)、内脏出血(可致死死亡率1%,主要死于颅内出血)。出血症状明显,但可有自限性(6月内痊愈率90%,约有15%转为慢性)。慢性型出血症状较轻,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诉,4年痊愈达50%,可反复多年痊愈,可急性发作死亡。急性或慢性型若血小板过低<20109/L可致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或明显内脏出血。
考点三:辅助检查
一、血象
血小板减少,急性型<20×109/L慢性型(30~80)×109/L。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
二、骨髓象
急性: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慢性:巨核细胞明显增多,颗粒巨为主。
三、出凝血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减弱,血小板寿命缩短。
考点四: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急重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
2.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本病首选药物,对提升血小板及防治出血有明显效果。
3.脾切除
4.免疫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5免疫球蛋白:可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
6.输注血小板
考点五:护理诊断
1.组织完整性受损。2.恐惧。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考点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饮食以富含营养的易消化的软食为主,避免粗硬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剪短指甲,牙刷应软,刷牙时不要太用力,以减少出血机会。血小板低于30~40×10°/L时要少活动,卧床休息,血小板低于20×10/L时,应警惕脑出血。
二、病情观察
监测血小板计数,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损伤出血。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及时发现重要脏器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
三、用药护理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告诉病人不得随意停药或增减用量;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时,可有恶心、头痛、出汗、肌肉痉挛、发热、寒战等副作用,可减慢滴速,注射地塞米松等加以防治。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吲哚美辛、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四、健康指导
向家长及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正确应用铁剂,强调贫血纠正后,仍要坚持合理安排饮食。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的表现不包括( )
A.病前1至3周有病毒感染史 B常见于儿童
C起病急骤 D.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答案】D。皮肤,鼻,口腔粘膜、内脏出血,出血症状明显,但可有自限性。
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的特点是( )
A.黏膜出血 B.皮肤出血
C.颅内出血 D.常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出血症状轻
【答案】D。慢性型以女性多见。起病缓慢隐匿,一般无前驱症状。出血症状较轻,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及黏膜瘀斑,可伴轻度脾大,女性病人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要表现。每次发作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迁延多年。
红师教育提醒您:在军队文职护理学中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中,我们需要掌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了解其概念、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