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16 13:02:341.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到。2.理性认识的特征。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已经不是认识者直接面对对象了,人可以坐在房子里通过符号来理解对象。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一般 性本质的认识,已抽掉了事物的外部形象。3.理性认识的内容。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4.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 么、是否有某种属性的断定。判断把概念中潜存着的对立统一部分,如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 反映形式。推理表现为判断之间的联系或关系。(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从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上看,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 础上的,因而理性认识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理性认识的形成来看,理性认识是要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来形成,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没有加工制作的材料,因 而无法形成。从理性认识的内容来看,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必须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感性认识所包含的现象中有本质存在,理性认识正是从感性认识中或者说透过感性认识而发现事 物的本质的。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从 感性认识自身来看,它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未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而有待于深化。从认识的任务来看,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认识的 任务,就必须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否定感性认识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认识的实践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首先,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其表现是:人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的方向; 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毛泽东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3页) 理解 就是理性认识,它影响着感觉的深浅和水平。感性认识的结果要运用语词,运用理性形式来表述。这就是感性认识中所渗透的理性认识。同样,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总是渗透着感性认识。其表现是: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内容;理性认识要以具有声音和文字的语言、符号形式为手段。理性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思考就是运用语言。人们在说、写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活动。
发布时间:2017-08-16 12:58:07本章和下一章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部分。为什么要讲认识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世界 是什么 问题是和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内在相关的,换句话说,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譬如,你说 世界万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物质 ,这个命题是一种 认识 ,或者说是认识的结论。针对这个认识,哲学家们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你有无能力认识世界的本质,你是怎样得到这种认识的,怎样才能检验你这种认识的真假?等等。认识论就是要回 答这些问题,不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就会对 世界万物的共性和本质是物质的 这一世界观,这种认识产生怀疑。二是人的所有活动都要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认识能保证人的活动取得成功。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人就要对认识本身进行研究。研究认识的哲学理论就叫认识论。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章主要讲三个大问题,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性质,二是认识的基础,三是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重点掌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16 13:03:42理性认识形成后,认识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因为这种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同时,认识的目的还没有实现。要完成认识的任务和实现认识的目的,就必须实现第二次飞跃, 这就是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重要性。对此可以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1.从认识方面看,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本身的要求。从认识的目的来说,人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而认识,因而认识如果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那认识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认识和实践就没有统一,知和行就没有统一。一个人花了很多心血去认识规律,但认识了并不用,其意义不大。中国人讲学以致用,就是讲理论要指导实践。人不光要坐而论道,而且在起而行道。有了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样的理论意义不大。同时,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动反作用,才能显示出理论、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再者,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其是否具有真理性才能得到检验,认识才能得到发展。2.从实践方面看,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实践本身的要求。人的实践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实践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是盲目的,是会失败的。(二)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二次飞跃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有的第二次飞跃也以失败而告终。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第二次飞跃就肯定是失败的。因而要成功地实现第二次飞跃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途径 。1.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第二次飞跃要能取得成功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大家会问,认识未经实验检验怎么能知其正确与否呢?我们说理论在 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可用逻辑证明来论证其正确性,即用逻辑的力量来说明认识的正确性。当然该理论是否是真理,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要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理论都是一般性、普遍性的东西,而实践具有具体性、特殊性。特殊的实践怎样体现一般的理论,一般的理论怎样才能具体 地指导实践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解决了这个课题,第二次飞跃才能取得成功。这个课题其实是很难解决的,这是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一个过程。3.理论须为群众所掌握。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因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必须能理解、掌握这种理论。如果群众对理论不了解、不懂,那理论就很难回到实践中 去。因此必须用理论武装实践主体。儒家理论对中国实践作用很大,是因为它掌握了群众,古代社会通过 三字经 等启蒙教育已深入人心,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要让群众掌握理论,理论就得通俗化。如邓小平理论就有很通俗的表达,如 猫论 , 两手都要硬 , 扭住不放 , 换脑筋 等等。这样使得群众不难理解。4.应建立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实践理念的内容把认识和需要结合起来,即把真和善结合 起来。列宁在转述黑格尔关于 观念是 作为认识和意志的真和善的观念 的思想时写道: 观念是〔人的〕认识和追求(欲望)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65页) 如果能作到以上四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就能成功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