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将近35岁的同学留言问能不能报考军队文职,能考是能考,就是机会比较少了,能报上的话最好拼尽全力去备考,争取一次性考上,否则来年再考可能就被年龄门槛拒之门外了。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35岁不算老,虽然体力上和年轻人比没有优势,但在经验能力上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怎么就成了“万人嫌”呢?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工作精力和身体状况的角度
35岁通常被认为是生理上的一个分水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可能会逐渐下降,应对高强度工作和压力的能力也可能相对减弱。
编制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需要从业者能够保持较好的精力和体力来应对。例如,一些基层公务员岗位可能需要经常加班、出差,或者长时间在户外工作,年轻一些的人员在这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二、职业发展和培养成本的角度
编制内的工作通常注重对人员的长期培养和职业规划。对于35岁以上的人员,其职业发展路径可能已经相对定型,重新培养和塑造的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而年轻人如同一张白纸,更容易接受组织的培养和引导,也更有潜力在未来的工作中逐步成长为骨干力量。比如,在一些事业单位中,新入职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轮岗、培训等方式,逐渐熟悉单位的各个工作环节,从而为未来的晋升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作上与时俱进的社会化要求
编制工作往往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年轻人通常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和创新要求。
以教育领域为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年轻教师可能更容易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在线教学工具和平台,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方法。
四、人员流动和稳定性的角度
35岁以下的人员相对来说更容易在一个单位长期稳定地工作。他们在职业选择上可能还没有完全定型,一旦进入编制内,更容易形成对工作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从而减少人员的频繁流动。而35岁以上的人员,可能已经在职业生涯中有了较多的变动和经历,稳定性相对较差。
然而这种年龄限制也存在很明显的争议和弊端。这不仅会导致一部分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人才被排除在编制工作之外,造成人才的浪费。而且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在35岁前未能进入编制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不公平,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
那所谓的“35岁危机”应该如何解决呢?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在设置年龄限制时更加灵活和科学,充分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依据年龄来一刀切。
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为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鼓励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我们期待未来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就业环境都能够更加公平、合理,让更多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相关推荐:
推荐查看!
军队文职历年真题 | 军队文职资料包 | 军队文职一键选岗神器 |
军队文职25年笔试课程 | 报名材料模板汇总 | 军队文职体检标准 |